王伯军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如何做合格党员,为学校和社会多作贡献,同时使自己身心健康愉悦?有一个问题必须思考:身份问题。金庸先生有本武侠小说叫《侠客行》,其中的主要人物叫石破天,他从开始到结尾始终在问一个问题:我是谁。但是他始终没搞明白这个问题。“我是谁”是一个哲学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从人文的视角思考,我觉得一名合格的党员教师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所以同时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子女、一名合格的学生、一名合格的丈夫(妻子)、一名合格的父亲(母亲)、一名合格的公民、一名合格的员工、一名合格的人才,即须具备合格的“八种身份”。
1、一名合格的子女要“孝”
党员教师的第一种身份就是儿子或女儿。作为这种身份,要关注的一个关键字就是“孝”。中文的“教”字,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文”,“教”就是先“孝”后“文”。有一个神童,17岁考上硕博连读,但第二年就被劝退,因为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不懂得做人。《论语》第一篇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是仁的根本。孔门弟子中,孝行突出的代表之一是闵子骞,最能体现闵子骞孝心的就是大家熟知的“鞭打芦花”的故事:闵子骞丧母后,其父又娶一妻。继母在生了两个弟弟后,渐渐对他不好起来。冬天做棉衣,继母给其亲生儿子絮丝棉,而给闵子骞絮芦花,闵子骞拉车时常冻得掉绊绳。他父亲不了解真情,常鞭打他;后来终于得知继母虐待他,一怒之下,要赶走继母。这时,闵子骞却替继母求情,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为继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被赶走了,那么这两个孩子也就没人照顾了。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和远近之人,孔子赞叹道:“孝哉闵子骞!”。
《论语》中还有段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一般来说,你给父母一点钱、买点礼物是不难的,但要始终保持对父母亲的和颜悦色则是很难的。孝养父母,不但要养他们的身体,也要养他们的心。尽孝并不只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对父母是否发自内心的诚敬。心中的尊敬与爱戴,是父母能够体会的,也是子女给父母最好的安慰。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能尽力做到。有一篇文章《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作者在对父母在慢慢衰老时表现出的一点一滴的生活迹象进行细致的描写后,告诉我们要注意去关心自己的父母。“ 每个人都会老,父母比我们先老,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才会有耐心,才不会有怨言。当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为人子女要警觉,他们可能会大小便失禁,可能会有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间有异味,可能他们自己也闻不到,请不要嫌他们脏或嫌他们臭,为人子女的只能帮他们清理,并请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当我们在享受食物的时候,请替他们准备一份大小适当、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为他们不爱吃可能是牙齿咬不动了。”作者强调:“从我们出生开始,他们给我们喂奶、换尿布,在我们生病时不眠不休地照料,教我们生活基本能力,供给我们读书、吃喝玩乐和补习,关心永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动不了了,角色互换不也是应该的吗?为人子女者要切记,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要及时。”作者发自内心地呼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文章感人至深,读后让人忍不住扪心自问:“我的父母已经有这些迹象了吗?我对他们有没有像此文作者这样的关心和体贴?”
“孝”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我看过一个案例,香港一个企业老板招聘一个中层管理人员,去应聘的人总认为业务水平很重要,英语也很重要。的确,要在香港生存下去,这两条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个老板首要看中的恰恰是你是否“孝”。如果不孝,他就不录取你,因为一个不孝的人很难对公司忠诚。这是他的判断标准,对我们很有启示。作为一名党员教师,首先要在“孝”的问题上知行合一,为人师表,做一名合格的子女:以孝为本,关心父母。
2、一名合格的学生要“敬”
第二种身份是学生。党员教师曾经是学生,并且面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还须不断地学习,因此学生的身份将伴随终身,终身学习是当代人的重要理念。作为学生,其关键字是“敬”。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有专业知识的老师,重视有专业技能的师傅。古时候每个县都有一个孔庙,叫“县县有孔庙”,说明学生对老师要“敬”。“程门立雪”就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它出自《宋史·杨时传》。 杨时人称神童,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杨时大约四十岁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到洛阳拜见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程颐家时,适逢程颐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前的雪地里,等候老师醒来。过了良久,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连忙将他们让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
晏婴“先师百人”又是一个典型。齐国名臣晏婴勤奋好学,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是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他都去拜之为师,虚心求教,因而相传他有“先师百人”。后来晏婴学识精深,能言善辩,成了齐国名臣,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东汉“医圣”张仲景也一个尊敬老师的典范。张仲景年轻时曾跟同乡名医张伯祖学医,张伯祖要求他两年内将几十本医书全部读完。为完成老师的要求,张仲景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屋内,让人将门窗堵死,只留下一个递饭送水的小洞,用心研读医书。张仲景在其内科医技已相当有名的情况下,听说襄阳有名王姓外科医生治疗疮痈有绝招,人称王神仙,他便背上行囊,跋涉数百里,前往拜师。恭敬的态度,恳切的言辞,令王神仙疑虑尽消,倾心教授。张仲景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悉心研究,获益很大。
“敬”是无法装出来的,有四个字非常重要,“心甘情愿”,你对老师的恭敬是要心甘情愿的;当然,这与开展正常的学术争论是不矛盾的。这里要避免一种负面的思维方式。有这样一个案例:曾经有一个培训班,学员基本都是老板。有一名游泳教练负责教他们游泳。这些学员尽管收入较高,但游泳水平并不是很高。游泳教练为了提高学员们学习游泳的兴趣,他换了一种教授方式。他说:“我不教你们学游泳,而是教你们如何到水里去救人。”在他的引导下,3天的培训中大家都积极地学习游泳。原来会游的水平提高得比较快,原来不会游的也学会了几下“狗刨式”。但唯有一名学员,3天中就是不下水。教练觉得很失败,就问他:“你是对我的教练技术不满意,还是有其它原因?”想不到那名学员这样回答:“我观察了你3天,研究了你3天。研究的结果是,你根本没有教别人如何救人,你教的还是游泳。”这是一种典型的负面思维,这个学生对老师不仅没有心甘情愿的尊敬,而是企图一棍子把老师打死,这是非常要不得的。让我们记住谭嗣同的一句话,“为学莫重于尊师”,做一名合格的学生:以敬为本,尊重老师。
3、一名合格的丈夫(妻子)要“恕”
成家的党员教师有第三种身份,即丈夫或妻子,这一身份的关键字是“恕”。有人认为夫妻关系的维系要靠“爱情”,蒙田对此是基本否定的,他说:“爱情是一种朝三暮四的变化不定的情感,他狂热冲动,时高时低,忽冷忽热,把我们系于一发之上。爱情不过是一种疯狂的欲望,越是躲避的东西越要追求。爱情是以快感为目的,一旦占有了,就不再珍惜”。孔子在《论语》中对爱情也基本上作了否定:“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意思是,当喜欢他、爱他的时候,就希望他长生不老;当厌恶他、讨厌他的时候,希望他马上去死。既希望他长生不老,又希望他马上去死,那就是一个字,“惑”,上面一个“或”,下面一个“心”。“或”的意思就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摇来摆去;一个人的心摇来摆去,显然是靠不住的。所以,夫妻之间只是讲爱情是靠不住的;按照中国文化传统,首先应讲责任。现代的结婚证书就是一张责任书。因为有强烈的责任感,所以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我曾听说一个关于著名音乐家乔羽的故事:在乔羽与其夫人结婚50周年,即金婚纪念日时,朋友们替他(她)们庆贺,席间有人问乔羽是如何与夫人共同走过50年的,乔羽脱口道:“忍”。他的夫人又补充了四个字:“一忍再忍”。这实际上强调了责任的重要性。当然,“忍”字太消极了,我从《论语》中找到了一“恕”字,“恕”比“忍”好。当时有一个学生问孔子,“孔先生,你能不能教我一个字,可以使我享用一辈子的”,孔子的回答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对“恕”的解释,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你如果把这个“恕”字拆开来看,那么上面是如果的“如”,下面是“心”,即“如心”。也就是说,我这颗心,要如你这颗心,你怎么想,我也怎么想;那就叫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果做到这一条,那么夫妻关系肯定是能处理好的,这就叫“恕”。杨浦区的仁德路附近曾发生一件事,一对同是1976年出生的夫妻,妻子在西门子公司工作,丈夫在交通银行工作。由于夫妻关系不好,丈夫把妻子杀了,丈夫再跳楼自杀。出现这种事的关键是夫妻双方既没有“忍”,更没有“恕”。由此想到一个“笑话”,一对年轻人结婚了,新婚丈夫为了显示其大度,专门在床头贴了一张条子,叫 “婚姻指导原则”,只有两条内容,第一条,妻子总是对的;第二条,如果妻子错了,请参照第一条。虽然这是个“笑话”,但颇能予人启示,即在婚姻中,“恕”是最重要的原则。所以夫妻在“争吵”过程中,不妨就让对方“赢”吧。如此,才有利于家庭和谐。关于家庭,有三种境界,一是House(屋),是一种建筑学意义上的居所,与旅馆无异,夫妻之间无感情可言。二是Family(家庭),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家庭,一对夫妻养一个孩子,履行一种家庭责任;三是Home(家),是一种哲学或心理学意义上的家;它不仅是一种物质居所,是一种家庭责任,更是一种精神家园,真正的心灵港湾。苏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Home(家)是安顿心灵的地方。古人说:“千年修得共枕眠”,但愿每一对夫妻在婚姻责任范围内开发情感,进入Home(家)的境界。一对合格的夫妻就是:以恕为本,相互包容。
4、一名合格的父亲(母亲)要 “慈”
党员教师有了下一代,便有了第四种身份,即父亲或母亲,这一身份的关键字是“慈”。现在有些父母不尊重儿女,把儿女作为实现其价值的一个工具。父母希望儿女考这考那,逼得他(她)没办法,这是不尊重子女的表现。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溺爱子女。如果把“慈”拆开看,上面是“兹”,意为“在此”;下面是“心”,即心在儿女身上。何谓“心在儿女身上”,每个人的思考都不同。我自己体会就是两条,一是尊重儿女,二是不要溺爱。
梁晓声在题为“当下我们如何作父母”的讲座中,对父母不尊重儿女作了生动的描写:“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很像成功心切的教练,似乎将儿女当作明天的体育明星苗子来培养。又简直像是拳击教练训练拳手,巴不得儿女有朝一日横扫拳台,终成一代拳王,最好还能长久独领风骚。” 梁晓声特别强调:“ 对作为城市平民的父母,对儿女们的期望非常强烈。他们过上好生活的诉求是自然的、合理的,但是再凭自己的余生改变现实已经相当难了,也许连自己也知道已经是不可能了,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内心既怀有期望,有些时候一顺嘴就说出来了,通常差不多是这样:‘儿子,爸妈就指望你过上好日子了’、‘女儿,咱们家将来就全靠你了’。即使不明说,也会旁敲侧击,暗示地说。” 梁晓声认为:“这类话以不说为好。若能做到永远不说,才是明智的,才是好父母应该做到的。因为这些话,与其说是鞭策,不如说是残酷。那是一些很可怕的话。试想,在升学竞争、就业竞争、职场晋升竞争如此剧烈的今天,把改变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重担,过早地作为一种使命,叮嘱给成长中的儿女,而且还是我们惟一的儿女,这难道不是残酷的吗?在他那么小的时候,你跟他说,都靠他了,这很可怕。”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尊重儿女,不要把儿女作为实现其价值的一个工具。同时,对儿女要严格要求,否则会滑向另外一个极端,即溺爱子女。
关于不要溺爱孩子,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李慧霞的描写引人深思:“我来中国已经9个月了,近4个月来我认识了一家中国人,家里有3口人,一对夫妇和一个女孩儿。女孩儿现在上小学五年级,已经跟妈妈一样高了。”“ 令我奇怪的是这个孩子对她父母的态度。如果她不同意或不愿意做什么,她就对父母大叫大嚷表示抗议。她父亲实在太溺爱她了。有时她父亲买回菜,如果女儿不喜欢这个菜,她就对父亲说:‘讨厌!’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呢?真让我吃惊!”李慧霞说:“ 我听说很多中国夫妇溺爱他们的孩子,因为在中国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这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父母把爱都给了这个孩子。”李慧霞认为:“ 父母当然应该爱他们的孩子,可是如果孩子从小不爱他们,对他们不好,长大以后怎么办呢?人年纪大了,不能再工作了,需要由他们的孩子来照顾,孩子不愿意照顾怎么办,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要! 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让孩子明白当父母是不容易的。对孩子的要求不要百依百顺,不能孩子要什么就想方设法满足他的要求,尤其是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一定不能满足。要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不要什么都靠父母,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孩子爱别人。”李慧霞呼吁:“ 作为父母要充满爱心地扶养孩子,但一定不能溺爱。爱得过分只会害了孩子。这个问题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所以一名合格的父亲(母亲)应该是:以慈为本,以身作则。
5、一名合格的公民要“礼”
党员教师的第五种身份是公民。作为一个公民,其关键字是“礼”。在当代中国社会,“礼”有两层意思:第一,法律法规。这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底线,违法犯罪就要受到处罚。第二,公共道德。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道德决不能违背;如果违背公共道德,大家就要对你进行道德谴责,你将很难生存下去。所以“法”和“德”组成了“礼”,这是对于公民的要求。
作为公民,其言行既要合“法”,又要合“德”。对于个人德行,应放到社会领域去考察,从长远发展上去考量。孔子以“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案例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吕氏春秋》对此有所记载:“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这段话的意思为: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补偿金。孔子说:“端木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支取金钱,对品行并没有损害;不支取金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能从细小处看到结果,这是由于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远啊。这就是所谓的“子路受而劝德 ,子贡让而止善”。从这一表扬一批评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的睿智和高明。
孔子认为,大多数人没有子贡这么巨大的财力,无法不在乎这笔赎金;而如果不能取回自己代付的赎金,那么即便看到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大多数人也会放弃为本国同胞赎身。其实,子贡的“高标准道德”把原本人人应该都能够做到的道德,拔到了大多数人无法达到的高度。由于“道德”标准定得太高,那么原本符合道德的代偿赎金后的收回赎金,就变成“不道德”的了。假如你做了一件合于道德的善事,得到的却是“不道德”的恶名,你还会去做吗?你当然不会做。这也许就是孔子批评子贡而表扬子路的原因吧,孔子从小事中看到了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明朝人袁了凡说:“自俗眼观之,子贡之不受金似优于子路之受牛,孔子则取由而黜赐,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论流弊,不论一时论永久,不论一身论天下。”(意为: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赎金,似乎比子路接受牛高尚,但孔子却认为子路可取子贡不可取,于是大家才知道人做善事,不应只着眼于当时的做法,而应着眼于它所产生的流弊;不应只着眼于一时的好处,而应着眼于永久的影响;不应只着眼于自身的得失,而应着眼于天下的利害。)“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说明,树立凡人不可企及的道德高标准有害无益,而助人有报则能够提高人们为善的动力。这尽管带有功利的成分,但既然人性具有既利己、又愿助人的复杂性,那么只要合理引导,就能够达到义与利双赢的局面。
一个合格的公民就是:以礼为本,安分守己。
6、一名合格的员工要 “止”
党员教师作为学校的一员,其第六种身份就是员工。作为一名员工,关键字是“止”。《大学》有一句很重要的话:“知其所止”,“止”是指定位。《大学》还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要想思考问题有所得,必须做到“定、静、安”。当代中国处于一个转型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浮躁”和“急功近利”,能医治“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就是“定、静、安”,而“定、静、安”的前提就是“止”。那么应“止”于何处呢?《大学》讲了五条:“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至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五条很有现实意义。有一位创业人才曾编过一首顺口溜:“老板要厚道,员工要地道,厚道加地道,共同奔大道。”所谓“老板要厚道”,就是“为人君,止于仁”;所谓“员工要地道”,就是“为人臣,止于敬”。
孔子在《论语》中对于“定位”讲得更透彻,集中体现为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要履行好“君”这个岗位的责任,“臣”要履行好“臣”这个岗位的责任;“父”要扮演好“父”这个角色的责任,“子”要扮演好“子”这个角色的责任。另外还有八个字作为补充:“不在其位,不谋其事”。意思是,不在这个岗位上,就不要谋划这个岗位的责任,因为有人在这个岗位上。所以作为一个员工,最核心的就是“止”,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现在有些员工的本职工作没有完全做好,却去插手别人的事情,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典型表现。中国字很有意思,“止”上加一横,就是“正”。“止”于“一”,“一”就是你的岗位,你就“正”了。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强化团队意识。王选讲过一段话,批评我国某些人才(教师是人才的一部分)的团队意识不强。“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用‘下围棋’形容日本人的做事方式,用‘打桥牌’形容美国人的风格,用‘打麻将’形容中国人的作风。‘下围棋’的方式是从全局出发,为了整体的利益和最终胜利可以牺牲局部的某些棋子。‘打桥牌’的风格则是与对方紧密合作,针对另外两家组成的联盟激烈竞争。‘打麻将’则是孤军作战,‘看住上家,防住下家,盯住对家,自己和不了,也不让别人和’。这种作风显然是不好的,尤其是‘自己出不了成绩,也不让别人出成绩’,更是严重影响发展”。为此,我们要向“海豚”学习。“茫茫大海里,几只零星的海豚在觅食。忽然,它们欣喜若狂地看到海洋深处游动着一个很大的鱼群。这时,它们并没有由于饥饿冲向鱼群,急于求成;因为如果那样,鱼群就会被冲散。它们游动着尾随在鱼群后面,用一种特有的声音向大海的远方召唤。越来越多的伙伴游了过来,不断地加入到队伍中一起高声呼唤着!当海豚的数量汇聚到一百多只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所有的海豚围着鱼群环绕,形成一个球状,把鱼群全部围拢在中心。它们分成若干小组有秩序地冲进球形中央,慌乱的鱼群无路可走,变成这些海豚的腹中佳肴。当中间的海豚吃饱后,它们就会游出来,替换在外面的伙伴,让它们进去美餐。就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直到最后,每一只海豚都得到了饱餐”。让我们记住三句话,一是“团队总比个人强”;二是“成功的团队没有失败者,失败的团队没有成功者”;三是“团队的力量无坚不摧”。
一名合格的员工就是:以止为本,爱岗敬业。
7、一名合格的人才要 “智”和“慧”
人才分三类,即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创优人才。党员教师属于创新人才,这是其职业身份,即第七种身份。作为一名人才,要把握好两个关键字,即“智”和“慧”。首先是“智”。一定要有“智”;没有“智”,跟一般的人就没什么两样了。人力资本分为两种,一是专业性人力资本,二是基础性人力资本。专业性人力资本在中国就叫人才,而专业性的体现就是“智”,核心在创新。人才要能够创新,需具备四个前提。
第一,好奇心和兴趣。朱清时认为,好奇心和兴趣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居里夫人之所以发现放射性元素,就是由于她被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所驱使,选择了探索贝克勒尔射线的秘密作为论文课题。她花了整整四年时间,在一个破旧的棚户中坚韧不拔地重复着繁重而又枯燥的工作,终于找到了新元素镭和钋。那么如何培养好奇心和兴趣呢?朱清时举了物理学家普朗克的例子。普克朗在上小学时,他的老师说:“想像一下,一个工人举起一块重石头,奋力顶住它,把它放在房顶上,他做功的能量没有消失。多少年以后,也许有一天,石头掉下来砸了某人的头。”这个解释能量守恒定理的例子使儿童时代的普朗克终生难忘。它使普朗克对支配着物质世界的物理规律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并且从此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成为著名物理学家。
第二,注意力高度集中。作为一名人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在科学上作出巨大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达几个小时之久,而一般人至多是几分钟。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大成就,标准之一就是看他(她)是否坐得住。如果他(她)坐不住的话,缺乏定力,很难在科技工作中作出创新的成果来。
第三,勤奋加灵感。一个人不勤奋肯定不行,但是光勤奋也不行。我们知道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其实后面还有半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这句话发表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被删掉了,目的是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人勤奋刻苦。但实际上有些人再怎么勤奋也不行,他(她)不是那块料,没有那样的灵感。因此勤奋是条件之一,但是光靠勤奋是不够的,应该是勤奋加灵感。
第四,人文素养。钱学森先生非常重视人文素养,有一次钱老得奖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今天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获得这样一点成绩,应该归功于我的夫人蒋英。”蒋英是蒋百里的三女儿,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钱老说,是蒋英给了他诗情画意,使他懂得了人生,使他在科学研究道路上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和死心眼。钱老强调科学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维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那么如何理解大跨度的联想思维呢?钱老曾举过三副对联。简单的对联是:上联为“五月黄梅天” ,下联为“三星白兰地”。在这里,“三”对“五”,“星”对“月”,“白”对“黄”,“兰”对“梅”(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地”对“天”。复杂一点的是毛主席在游长沙时出的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周总理对的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桔子洲”和“天心阁”都是长沙的两个旅游景点,围绕桔子洲有一些舟船在行使,即所谓“舟行洲不行”;与此相对应的是天心阁有一些鸽子在飞翔,即所谓“鸽飞阁不飞”,都是一动一静。思维跨度最大的是清代名儒纪晓岚乘船与一武将所乘之船并行时的一副对联:武将出的上联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是拿古人“鲁肃(文官)”的谐音“橹速”与“樊哙(武将)”的谐音“帆快”相比较,来说明文官不如武将;纪晓岚对的下联为“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这是拿古人“狄青(武将)”的谐音“笛清”和“萧何(文官)”的谐音“箫和”相比较,来说明武将不如文官。因此作为人才,“智”是立身之本。
其次是“慧”。人才在创新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失败,那么应如何面对失败?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时候,应如何对待不太协调的人际关系?等等,这都需要参透一个“慧”字。有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词是“借我一双慧眼吧”。所谓“慧眼”,就是思考问题的一种超世俗的方式方法,它区别于“肉眼”。“肉眼”就是世俗之眼,即思考问题的一种世俗的方式方法,比如财富越多越好,官位越高越好,名声越大越好。在正常情况下用“肉眼”,在特殊情况下则要用 “慧眼”。关于“慧眼”,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清朝有个大官张英,他儿子张廷玉,也是清朝的大官。他老家在安徽桐城,桐城老家人要整修房子,邻居要求其往里退让三尺土地。张英老家的人不愿意,写了封信给张英,让他替老家人讲句话;张英收到这封信之后,不仅没有替老家的人说话,还写了一首诗,规劝老家的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为什么要让呢?其理由就是“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就是“慧眼”,它是区别于肉眼的一种超世俗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于“慧眼”问题,我觉得温家宝同志理解得特别深刻。有一年他在联合国开会,记者问他一个问题,他脱口而出说了一段话。这段话出自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的《沉思录》,大致意思是:历史上有很多非常著名的人物,后来都烟消云散了,有些人留下了一个名字,有些人连名字都没留下。比如秦始皇留下了名字,而大量的人连名字都没留下。这就是“慧眼”看世界。
苏东坡的词作《定风波》有助于对“慧”的深入理解。这首词的背景是因为乌台诗案的发生,苏东坡差点被杀头。他的一个好朋友王定国受牵连被发配岭南,陪他一起发配的是他的小妾柔奴。三年以后,因情况发生变化,他(她)们从发配地回来了,苏东坡请他(她)们吃饭,发现柔奴比三年前更年轻漂亮。他觉得非常奇怪,不是到流放地受苦受难去了吗,应该变得苍老,怎么反而年轻了呢?于是就跟柔奴交谈。结果大发感慨,写了《定风波》,我这里引用一半:“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千古名句,也是柔奴保持年轻漂亮的心理药方。在我看来,人生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生存与发展。如何做到生存与发展?以科学武装头脑。二是心安或安心。如何做到这一点?以人文养护心灵。
一个人内心的态度,决定其快乐与否 。《商业周刊》1000期封面故事,刊登了“快乐国”不丹的故事。2006年7月由英国莱斯特大学公布的研究成果“世界快乐地图”(World Map of Happiness),不丹的快乐,在全球排名第八;其当年人均国民所得为1,400美元,却要比当年人均所得41,800美元的美国高出九名。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从不丹的宣传标语中得到启示:“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家快乐力比国民生产毛额重要);可见在基本的物质条件(国民生产毛额)满足后,对精神的追求(国家快乐力)更为重要。
总之,有了一个“智”,不断做“加法”,再加一个“慧”,努力做“减法”,合在一起,就是“智慧”,佛学中叫“般若”。“智”是人才的立身之本,“慧”是人才的养心之根。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才,应该有“智”有“慧”,能“加”能“减”。
8、一名合格的党员要 “忠”
党员教师的最后一种身份,也是最核心的身份就是党员。作为一个党员,关键字就是“忠”。“忠”有三层含义:一是忠诚不二,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尽心尽力(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毫不懈怠地学习和工作;三是道法自然,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按规律办事。
关于忠诚不二,朱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红军长征时期,张国焘妄图拉左路军脱离中央南下,另立中央,其最大的障碍是朱德。为了扫除障碍,他就命令朱德:“有两条,你必须去做:第一,你要发表一个声明,公开谴责毛泽东,断绝与毛泽东的一切关系。第二,你要公开谴责中央北上抗日是错误的。”朱德严肃地回答:“你向我下了两条所谓的命令,我现在答复你:第一,人们常说‘朱毛,朱毛’,外国人都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哪有朱反对毛的?你就是把我劈成两半,也不能割断我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第二,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是正确的,我也在政治局的会议上举手赞成过,我不仅不能反对,而且支持到底。”为此,朱德被斗了整整两天,在生死考验面前,朱德始终只有一句话:“我不能反对党中央,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的领导者!”朱德忠诚不二,襟怀坦诚,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关于尽心尽力,《论语·子路》有一段记载:“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意为: 子路问如何从政。孔子说:“以身作则做群众的表率,调动群众建设新社会的积极性。”子路请求多说一点。孔子说:“坚持下去,不要懈怠。” )。从中可知, “先之”、“劳之”、“无倦”六个字是我们应奉行的基本原则,其中“先之”是作风的问题,就是党员、特别是干部要身先士卒,自己带头干;“劳之”则是机制的问题,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让老百姓勤劳致富。“无倦”,则是警告我们要防止精神懈怠的危机,应不忘初心,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继续前进。
关于道法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二字,是指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如果将“忠”拆开,即上“中”,下“心”;“中”意为符合规律,“心”为意愿,即要有一种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意愿。“蛹变蝴蝶”的故事予人启示。有一位老太太看见一只蝴蝶在蛹里面拼命地扇着翅膀,艰难地挣扎着要从已经破了的口子里钻出来,但努力了半天还没能成功。于是,老太太发了善心,剪开蛹帮着把蝴蝶拿了出来,希望它能够飞起来。想不到,蝴蝶非但没有能飞起来,最后还死掉了。其实,在这个故事里,蝴蝶在蛹里拼命地扇动翅膀努力挣扎,正是它的一个锻炼和成长的过程,这是其成长规律。老太太把它直接拿出来,实际上是把锻炼培养的过程去掉了,违背了其成长规律,因此蝴蝶就再也飞不起来了。
一名合格的党员应该是:忠诚干净,勇于担当。
总之,作为一名生活于现实世界中的党员教师,既要扮演好前七种身份,做一名以孝为本、关心父母的合格子女,一名以敬为本、尊重老师的合格学生,一名以恕为本、相互包容的合格丈夫(妻子),一名以慈为本、以身作则的合格父亲(母亲),一名以礼为本、安分守己的合格公民,一名以止为本、爱岗敬业的合格员工,一名有“智”有“慧”、能“加”能“减”的合格人才;更要牢记其党员身份,履行其党员职责,做一名忠诚干净、勇于担当的合格党员,“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前七种“合格”身份是“合格”党员的前提和基础,“合格”党员则是前七种“合格”身份的提高和升华。党员教师要悟透“孝”“敬”“恕”“慈”“礼”“止”“智”“慧”“忠”九个字,并且努力落实于实践中,在工作和生活中作出表率,不断向学校和社会贡献正能量。
(王伯军系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