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设好一流的开放大学”大讨论 学习简报 第一期
发布时间: 2011-03-24 浏览次数: 168

  2011年3月10日下午,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党总支书记吴钧向公司各支部传达了集团党委认真组织开展“怎样建设好一流的开放大学”的讨论活动。听取关于“怎样建设好一流的开放大学”的重要报告后,公司各企业先后组织了讨论。

  2011年3月14日,公司总经理张永忠组织公司本部全体员工开展了大讨论活动。讨论伊始,张永忠简要介绍了开大建设对我们教育技术服务板块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板块如何与开大工作结合得更紧密,以何种形式参与开大信息化建设等;鉴于我们建设的开放大学是全新的大学,没有模式可直接参照,希望集合全集团之智慧,群策群力,开展讨论,形成共识与合力。最后,张永忠对近期工作进行了部署:组织资管办、电达公司、远普公司,共同就技术支持与平台建设工作,组织开展深入研究;并请肖君分配任务,形成方案成果。

  大家积极建言献策,从资源建设、技术支持、课程策划、课题研究、市场推广、学分银行等方面,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展开了讨论;其他因公未出席的同志也在会后提交了书面内容。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建设好开放大学,要做好顶层设计、体系架构;拓展学历、非学历教育;加强资源建设,构造开放资源平台;转变教学模式,课程开放模式;健全学习制度,加强对学习者支持服务;学分银行建设;开大学习平台建设;质量保证体系;专业化建设,专业服务团队;国际合作交流,开展学术研究等热点。

  一、资源建设:构造开放资源平台、建立专业服务团队

  肖君提出要抓住机遇,加快开放大学建设,建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参考国家和上海教育规划设计模式,形成开放大学三年建设规划,对体系各条块进行分解及任务分步骤实施,每个条块均有重点和亮点工程,抓住政府关注的机遇按国际水平将开放大学建成有品质有内涵的大学。其二是做好整合创新,将多年积累的各项与开放大学密切相关的成果如电大开放教育、上海教育资源库、上海终身学习平台等进行充分整合和再创新,提高建设效益并快速形成新的平台、资源、支持服务、学习模式等制高点。其三是做好机制保障研究,将事业与市场化优势有机结合,如信息化队伍运行机制设计,形成具有中国开放大学特色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机制模式,保障开放大学各项事业顺利开展。

  吴钧分析了开大对集团的意义,他认为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作为全国第一个开放大学的挂牌单位,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教育综合改革,还是构建上海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需求,它都要求我们有一种创新的思维和发展模式来加以实践和探索,其基础和出发点就是国外开放大学的成熟经验与国内具体情况和切实需求的紧密结合,离开了这样的基础,创新就变成里无源之水,就成了标新。我们需要有激情,有高起点,有远大理想,但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认真干活。具体地说就是按照开放大学的标准,锤炼队伍、理顺体制、设置专业、提高质量、强化服务。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在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和服务水平上要高起点,高质量。否则很难做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

  林晓英认为要用开大的牌子做精品资源。在资源及课程建设上,一方面开拓学历教育新专业,探讨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建设课程资源;一方面建议建设一批非学历教育的人文课程。而出版社也应尝试在不同媒体上的资源建设;并建议要申报一些关于人文通识课资源,成立相关的团队,做一批有上海特色的内容。

  二、技术支持:引领和改革软硬件技术

  盛健认为应从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办学思路、已知学习方式、获取信息的手段等方面去看待‘机遇’带给我们的东西。陈华就整体宏观架构提出建议,一要围绕学生学习进行流程优化设计,二要围绕教学质量管理的设计,特别是平台的模块、功能的规划设计尤为重要,要有可扩展性和一定弹性。

  在硬件建设方面,王维然提出应对目前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为开放大学日后资源建设服务。资源管理开辟开放大学资源专柜,供开放大学资源摆放与展示。并建立开放大学资源流程,流程包括出入库、数字化、包装、备份等。

  IT部门多位同志一致认为在平台建设,我们现有的十网一库,已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市、区(县)终身教育数字学习资料库,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而不是各建各的,浪费时间和金钱。开放大学的成立,给公司和个人发展都带来巨大的空间和机遇。无论是平台维护,还是课程上传,如何高效的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就需要我们做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锲而不舍,破解难题;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我们要抓住机遇,为集团与个人赢得更好的未来。

  黄征认为,呼叫中心要及时地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用户的各种需求和问题,从而成为用户解决问题的主要渠道;通过对教学、教务、教研等一系列平台维护保障用户的学习和教学。

  三、课程策划:创造市场反应灵敏、更具创新性的课程与服务

    上海开放大学的建设是内驱力和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创办顺应当前上海的发展,学习型社会打造的需要。开大要创造完全适合学习者需要和愿望的课程、证书和服务,争取新的潜在的学习者,促进学生的进步,满足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梁志华提出终身教育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老年教育,应该扩展到婴幼儿教育领域,也就是0-3岁,或者是3-6岁这样的年龄段。这些恰恰是终身教育中缺少的一部分。应该针对这些年龄段进行考虑,开发相关的资源。在开放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放开胆力,勇于实践。

  张威认为,对于教育体制大家都说有问题,不管是证书还是文凭,都是需要长期积累学习习惯的过程。对于如何建设开放大学,我认为首先是争取本科办学权,其次建设学分银行等,要借用外面的资源。围绕开大的这些事,专家课的资源表现形式,电大每一个教师要拍一节公开课。要资源配套,表现形式上要跟上。我个人感觉,非学历教育对于政府层面,是办开放大学的初衷。对出版社来说,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而且要针对各种各样的不同群体的需求劳作。

  陶今提出上海开放大学要学习海外开放大学好的机制,学习国内优秀电大的优点,结合上海乃至国家关于教育的相关政策。同时,以优质的开放大学教育资源为导向,是打造品牌的第一步。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定位是服务开放教育,制作开发精品开放教育资源,为集团数字出版尽一份力。同时,出版社必须强化学科课程设计的研究(与教务处等部门合作),加强社区教育的学科研究(与社区学院、学指办沟通)。应该结合实际,建设与开放大学下属学院相关的课程资源,以多媒体形式,适应远程教育要求。

  四、课题研究:科研先行、建立开放大学的智力高地

  王翔提出要设立“开放教育专业研究机构”,比如“中国开放教育研究院(所)”,通过常设机构、外聘专家,组建具有战略发展规划的智囊团队,整合国内外优质智力资源,为开放大学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发展指导。

    邵宇建议成立专门的研究课题小组,进行广泛调研、科学分析、提出可行性方案。资源表现形式建议根据课程需要提供图文、音像、交互动画等多种媒体资源,并提供下载,方便线下学习。

  五、市场推广:提升开大形象、巩固开大品牌、适应市场经济需求

易佳认为应内部整合现有平台、资源、教学等成果的优势,外部合作应转变思路,寻找突破口,进行试点。开拓新的市场,整合资源,加强与其他教育部门、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获得“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

    沈礼达提出开放大学要打破体制上的约束,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满足市民需要;要打破“高校学历教育”的围墙,设计与时事接轨的课程师资,进一步发展“非学历教育”;要与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整合;结合上海教育服务园区的工作,开放大学利用学习广场所属160多家教育服务机构,将非学历教育的桥梁对接给开放大学;借助园区的平台,为开放大学在“毕业生见习、毕业生创业”服务,提升开大的社会影响力。

  束伟明认为开放大学不是电视大学的翻版,不是社区大学、老年大学的集合。开放大学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在移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背景下,纸质出版物会用的越来越少,要重视电子出版。

  六、学分银行:完善系统建设、实现学分互认

  “学分银行”是本次讨论的焦点之一。上海开放大学在积极探索学分银行体系,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开放式学分记录、存储和转换模式,是上海开放大学的特色,也是激发市民终身学习的有效推动力,建议先行先试。此外,作为开放式大学,学习者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者,这体现在:资源的共建共享、学习的互帮互助等方面,因此,是否可以建立一个类淘宝的资源/服务/活动的“自由贸易区”,建立虚拟货币作为交易手段,建立适宜的奖惩体系鼓励全员参与学习,从而促使开放大学融入市民的学习生活,形成市民乐意参与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

上海远程教育集团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201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