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世界里潜行,首创低结构教学实践范式
——记芷江中路幼儿园园长郑惠萍
发布时间:2016-09-09   浏览次数:357

  如果用“痴迷”来定义郑惠萍一路走来40年的幼教生涯,或许只流于外行看热闹的敬佩。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惠萍说过这样一句话:“有问题就是没问题,没问题就是有问题,所以我一直从问题开始,在问题中思考和实践,在解决问题中成长……”。这句话有点绕,但是细细品味,这位痴迷于幼儿教育,醉心于幼儿教育研究,追索幼儿教育真谛,心中存着对孩子大爱的园长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

  从一名教师到区教研员,到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园长,到特级教师和特级园长,漫漫人生路上,这位广学杂取,厚积薄发,受人爱戴的园长老师就这样潜行在孩子的世界里,走出了一方绚烂的天地。

    一、在行走中思索——幼儿教育终极目标与现实的知行辩证

    幼儿教育教什么?郑惠萍说,有这么一个故事让她深受启发:曾经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他的一生里,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出乎意料的说,是在幼儿园。是幼儿园教师,教他很多好习惯,东西哪里拿的放到哪里去,不该做的事不去做,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使他终身受益。

  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本质。学前教育更是有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基的长远意义。理念上,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认可这个观点,那么,行为上呢?

  郑惠萍有走进班级,参与孩子们的游戏的习惯。她喜欢静静地坐在孩子中间以孩子的视角看他们怎么玩,从孩子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她一直说看孩子、研孩子、才能懂孩子。九十年代中期,教师的教学、游戏活动还往往就是一张图片,一堆每天固定的玩具,教师们按部就班的根据教材与大纲要求设计一日活动,孩子们围绕相同的目标、在相同的时间内、利用相同的材料,进行相同的活动,也许,这样的幼儿园教育到今天仍有一定的市场,孩子们就似被网在水池中的小鱼,看似有游动的机会,但却很少有自由漫游出去的权利。这样的教育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格健全,能力多样的多层次人才的需求吗?郑惠萍苦苦思索着培养孩子自由的灵性与自主性的教育。她知道,幼儿园教育要解决现行各种知行冲突问题,归根到底,必须使教师教育理念与支撑教育实践的课程结构相匹配。

  所以,对郑惠萍来说,着眼幼儿发展终极目标,追求“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就成了几十年来她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

  多少个上下求索的日子,多少次专注于孩子的探究的眼神,多少个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于是,就有了“在‘探究’、‘对话’与‘合作’中,师生共建课程”的实践;有了从“教师的教”到“幼儿的学”转化,她鼓励教师“积极后退”,把学习的空间给孩子,从说给孩子听故事变成记录孩子的故事。观念的转变,行为的转换中创立的“鼓励表达、自主表达,创造性表达”的活动实践;有了注重提供幼儿充分表现自己的可能与机会,注重观察差异、发现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注重让幼儿主动获得经验、建立规则、养成习惯,从而促使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的低结构活动的“三三操作要点与实施策略。有了首创低结构活动范式。为幼教实践者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幼儿园教学实践范式。为真正实现幼儿的自主学习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她要在前辈教育专家理论、实践的濡养中,走一条真正属于孩子的、散发着理性和灵性光辉的、知行合一的幼儿教育之路,因为没有现成答案,这条路注定充满了困惑、艰辛和挑战。

    二、在行走中回归——探究孩子最真实的需求

  很早以前,郑惠萍就有研究型园长的美誉。对幼儿的全身心关注,对幼儿教育的潜心研究,使今天的芷江中路幼儿园硕果累累。郑惠萍打造着自己的教育品牌,凭着过硬的教育品质和鲜明的教育特色,使芷江中路幼儿园成功跻身上海市示范园前列。就教育成果来说,获上海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的探索型主题活动研究,为芷江园赢得“中国的瑞吉欧”的赞誉。《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质量监察与管理的研究》成果荣获第十一届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她孜孜不倦探索实践十余年的教育成果“以幼儿自主学习为核心的低结构活动的探索”荣获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对于一所幼儿园来讲,这是何等殊荣。

  这一切,都是基于探究孩子最真实的需求而展开的。郑惠萍说,为了明天,我们要做全人教育。

  有这样一个关于郑园长和年轻教师谈“全人教育”的故事:

  小陈老师结合小班《小宝宝》的主题活动创设了宝宝照镜子的区域游戏。起初她只提供了普通生活小镜子让孩子拿着照照玩玩,但没几天孩子就不感兴趣了。之后,她设计制作一排和孩子身高相当的镜面板墙。可是,孩子来到镜子面前蹦蹦跳跳,做几个鬼脸就又跑开了。正当小陈老师想要放弃这个区域的时候,郑园长走进了教室,观察了一会儿说,“不如把地上,顶上都铺满镜子,再看看孩子们的表现吧”。 听从建议,小陈老师就尝试制作了上下左右,三维立体的镜子世界,还提供了各类游戏辅助材料。孩子们开始在镜子世界里装扮自己、表演节目,和镜子里的好朋友打招呼、和地面上镜子里的自己比速度,和头顶上的自己一起“踩单车”……。郑惠萍对小陈老师说:“因为比起局部,小班的孩子更喜欢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你看他们有的喜欢在地上打滚,有的喜欢在镜子面前跑来跑去,还有的喜欢趴在地上,甚者睡在地上看天花板。每个人的方式都不一样,而且他们的行动和视角是360度全方位的,你提供的环境和材料却只有一排镜子,久而久之,自然失去了兴趣”。

  回归教育原点,必须潜心寻找孩子需要的活动范式。提倡开放、结构松散、可变性强、内容宽泛的幼儿低结构活动似乎就那么自然地应运而生。

  当研究真正落实到教育活动实践活动中,郑惠萍发现许多似乎无解的问题也在否定着自己的研究假设。教师希望孩子去建构,而孩子的表现似乎喜欢以“破坏”;教师创设了纸、管子、建构积木等等多类别低结构游戏材料,本以为孩子会快乐的玩,但是看到的现象却是,老师在,他玩给你看,老师离开,孩子也不玩了。一些教师也对活动模式提出了质疑。那段时间,郑惠萍几乎都潜在教室里,观察孩子。她发现,几乎所有教师对孩子说“不能”的,都是孩子喜欢的。比如,教师对孩子说“不能奔跑”,而孩子的词典里似乎常常忘了“走”是什么动作,教师说“要坐好”,而孩子偏偏喜欢跪着、趴着。教师说,滑梯要从上往下滑,孩子偏喜欢从下往上爬。

  郑惠萍从孩子的视角观察着孩子。她发现孩子”破坏”是因为他们对动作造成较大影响力的事件感兴趣,满足于听稀里哗啦的声音;孩子喜欢奔跑是因为他们直觉的行动中腿不够长;孩子“作秀”是因为环境和游戏材料还是教师“规定”的玩法;孩子不好好坐着是因为他们是用身体的多种感官去感知世界的。所以关键突破点,还是教与学的视角。

  于是,郑惠萍潜心研究,以“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引领,受生活中“大卖场”的启发,毅然决定从活动环境开始着手变革,她提出在幼儿园内开设“材料超市”构想。以《创设材料超市,促进幼儿表达式创造力的研究》为基点,进一步挖掘创设真正属于孩子的全方位低结构环境与材料,让孩子有机会按自己意愿选择活动。

  于是,郑惠萍用《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质量监察与管理的研究》为突破,用评价来做指引,创建与编制了一套幼儿园低结构活动的评价指标,并配制低结构活动的“操作指引”,让教师知道如何观察幼儿,看什么,怎么看?即既具体观察幼儿在做什么,从中了解幼儿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做得如何、经验水平,也观察幼儿的态度,了解幼儿的情绪情感和个性特征。让教师在观察评价中发现每个孩子的亮点,支持孩子的发展。

  郑惠萍的眼中、心里都是孩子的世界。忘我的研究——实践——再研究,郑惠萍终于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教师视角的突破——从关注教师如何教到关注幼儿如何学;二是活动环境的突破——以可选择性的材料系列丰富了课程资源,保障了幼儿的自主学习。三是活动范式的突破,建构了有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低结构活动,回归幼儿教育原点,真正实现幼儿自主学习。

  研究成果悄然在孩子们不同凡响的表现表达中令人惊喜地呈现着。

  当孩子在“猜猜我是谁”互动板上用塑料插片勾勒出不同的人物脸谱的时候;当孩子们发现“镜子迷宫”里有无数个我,无比雀跃的时候;当孩子能够自由放入填充物改变“神奇万花筒”里花芯,发现万花筒秘密的时候;当孩子自我制定规则,在“镜子迷宫”里捉迷藏的时候;当孩子为了组建乐队,在材料超市挑选到心仪的可自制乐器的瓶瓶罐罐的时候;……一个个有认知挑战,社会性冲突,情感发展的精彩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当美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港澳等国外内的专家、同行来参观交流的时候,无一不是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孩子们的活动。在世界学前教育联合会OMEP中,被专家评价为“从孩子的活动看到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希望”。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兼职教授,郑惠萍凭借在幼儿教育学科建设中的深厚造诣,为学前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践性的专业知识,丰富了课程建设。她还被“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邀请参加上海市幼儿园教材《学习》教师用书编写和《课程指南》的解读撰写。此外,她出版四部著作、十几项科研课题、数十篇论文也在国内外学术界广受褒奖。

    三、在行走中引领——学前教育愿景与团队成长

  对郑惠萍来说,研究孩子已经成了她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会关注所有与孩子有关的电视节目,她会要求家人陪她去看《麦兜》,她会对任何与孩子有关的话题充满兴趣和敏感。

  她的专业与敬业精神也时时感染着、引领着幼儿园的老师们,而“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也就成了全体幼儿教师的共同愿景。

  低结构活动的研究前后持续了近15年,看似无要求,但是心中要求有方向,反而会让照本宣读的教师犯怵,研究前期,教师们时有“不知所措,不会上课了”的反馈,甚至有些教师把淡化目标理解成了完全没有目标。针对这样的问题,郑园长用低结构理念创建开放的课程管理,逐渐将“管”转化为“导”,从“细化的课程安排”转化为“弹性课程安排”,从“统一的行政监督”指标转化为“教师自我调控”。老师从中体悟到自己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去追随孩子,从而也会将玩的空间交还给孩子。

  这个过程需要痛苦地慢慢磨合,需要有一个环境氛围,需要教研活动的机制创新。

  讲一个小故事。郑惠萍看到电视台一档综艺节目主持人问孩子“摩托罗拉”是什么时,一名孩子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名王子叫摩托,有一名公主叫罗拉。有一天摩托和罗拉结婚了,生出来的孩子叫摩托罗拉。大人们忍俊不禁。郑惠萍敏感地意识到孩子童稚的语言蕴含着童真理论。为了帮助教师读懂孩子,揣摩孩子的经验。郑惠萍提倡“讲孩子的故事”,教研活动。就如从摩托罗拉开始,让教师分析揣摩孩子的经验。这一孩子可能有童话中王子、公主的认知经验,也有对外国名字的直观印象。生活中可能接触过双方父母姓氏叠加为孩子取名的实例。由一个话题发端,“讲孩子的故事”成为了教师每周教研活动的规定项目。教师在讲孩子的故事中研究孩子的特点、经验、需要,习惯,解决孩子的问题;从讲孩子的故事中,学习静下心来从儿童的视角看一个一个孩子的独特表现,同感孩子的快乐和惊奇,寻找着适合孩子的教育。

  郑惠萍鼓励教师研究与开发低结构系列玩具(材料),因为玩具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近年来,龙门阵组合式迷宫、镜子城堡、猜猜我是谁、万花筒、镜子迷宫、创意夹夹乐、粘来粘去,百变扭扭管、宝宝洗刷刷等深受孩子喜爱的体现低结构活动研究成果和教师聪明才智的玩具一个个精彩亮相,其中、连着几届全国自制教玩具比赛一等奖8个、上海市教玩具一等奖9个,多名教师获得全国创新科技大赛一等奖、全国能手奖,四个玩具已申请国家专利。中国教育学会已委托专门机构制造这些玩具并将在全国推广。

  郑惠萍引入每向前推进一小步,教师都能为自己蓄电,激励教师持续进步;起点低、跨度小,争取短时间达成下一等级目标的“小步子,低台阶”的电池机制助推教师团队的成长。

  郑惠萍结合网络式带教、对话式教研团队共同研讨等,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专业自觉。

  郑惠萍有远大的野视,强调“显特色、重品质、崇尚文化的集团化办园理念,注重园所发展共同体的打造,幼儿园由一所扩展到四园五部,优秀教师群体不断壮大,示范园优质资源不断辐射。

  在这样一个学习、探究的氛围中,郑惠萍的教育团队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迅速成长。2010年至今,教师共获得全国、市、区等各级奖励131项,可谓硕果累累。

  在孩子的世界里潜行对郑惠萍来说也许已是一种习惯,但在旁人看来更像是是一种境界。深深地潜入,看到的是一个个童真的故事,走出来回过头,却是一段长长的历程。在“追寻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的道路上,郑惠萍和芷江人在一步一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