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教授倾心实践育人 科技援疆助力“一带一路”人才培养
——邱夷平同志申报“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16-09-08   浏览次数:365

他是大龄网民,也是“网络达人”,把微信微博人人网作为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导航学业生涯;他是海归教授,也是爱国志士,甘愿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投身祖国的纺织教育事业;他工作繁忙,却每个暑假雷打不动地带领师生不远千里奔赴国家纺织重地——新疆,为当地纺织企业把脉“疑难杂症”,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帮助开展纺织技术革新。他就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邱夷平。

万里援疆,倾心实践育人

“敢不敢坐五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重走当年知青援疆路?”五年前,纺织学院教授邱夷平在网上的一声呐喊得到了学院师生的积极响应,搞纺织的怎么能不到新疆这个棉纺重地去看一看呢?实践育人就应该扎根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由此,东华大学第一期援疆暑期实践团便正式组建,在邱夷平教授的亲自带领下,五进边疆,以发挥纺织学科优势为特色,拉开科技援疆的新篇章。

第四期援疆团中有一支小分队深入南疆最偏远的和田地区,为当地两家维吾尔族同胞开办的地毯和针织企业送去实实在在的技术。小分队的张弘强和李维同学两人扛着50公斤重的设备,从上海一路带到了新疆和田市塔瓦热克地毯厂,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台名为地毯穿筘选纱提示装置的机器由邱夷平、马颜雪和印霞三位老师带着学生团队自主研发,为的是解决地毯厂普遍存在的纱线人工穿筘效率低、易出错问题。地毯厂厂长乃比江看着平时最伤脑筋的生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笑得合不拢嘴,拿出葡萄、西瓜等各种水果招待援疆团队员们,他用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说:“你们的这个机器太好了,解决了我的大难题,这下工人织地毯的效率至少提高一半呢!太感谢你们了!”

五年来,流水的援疆团成员,不变的邱夷平。五年来,东华大学纺织专业的26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援疆实践历练,海归博士、辅导员等50多名教师参与培训指导。师生们先后在当地开设培训课程60余门,培训新疆纺织产业基层员工近千人;编撰8篇报告和论文,开展了包括7个专项课题研究;参与了3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与新疆鲁泰丰收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我校师生援疆团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真正将纺织科技特色援疆落到实处。

而在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邱夷平育人的脚步还留在了非洲、巴基斯坦、土耳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东华大学承担的“中非20+20”对口援建肯尼亚莫伊大学的任务中倾注心力。

50后教授网言潮语践行“互联网+实践育人”

学生在哪里,育人工作就应该做到哪里。在日常的教书育人中,网络成为了邱夷平的实践育人新阵地。邱夷平四次被学生评为东华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在学生眼中,邱夷平就是一个可以和90后“聊得开”、“玩得来”的50后教授。

邱夷平谦虚地说,其实在2009年前,他还置身“网”外。那一年,他的一门专业课《纺织材料学》在校园网上亮相,不料竟一炮打响。“原来对时下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竟有如此力量!”邱夷平从此关注网络,成为了网上的“积极分子”。他说:“学生在网上,实践育人的平台就应该在网上,我要赢得网络话语权。”

网络上,邱夷平总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业、升学、出国等等,为他们细致分析、排忧解难。他在一篇博文《我们今天学什么专业好》中写道:“工科类专业是国民经济最需要的、直接能够做出东西卖钱的专业,现在学工科的同学们,要发挥自己的强项,而不是到别人的强项里去和人争高低,我坚信,只有发挥自己所有专长的人,才能做得比较好。”文章立刻引起学子的共鸣。

作为长者,他会与学生们分享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博文《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做事学会失败》中,他告诉同学们“Failearly”能让自己及早知道哪条路行不通,而不会在错误的道上越走越远;“fail often”则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

在他的眼中,网络不仅仅是单向地教育学生,更是一块可以辩论、争鸣的土壤。网络上你来我往的辩论,只有观点的交锋,没有身份的高低,尽管有时谁也没有说服谁,但参与辩论的学生写道:“很高兴能和邱老师讨论一番!他是我们最喜欢的网络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