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党史,看成就”寻访上海活动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参观报告
发布时间:2016-07-06   浏览次数:792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形态,是展示城市活力和文明魅力的重要载体。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应该尤其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因为保护文化遗产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体现,是符合党中央给予我们的建设指导和城市本身的发展要求的。基于此,出版社联合支部于20166月,组织全体党员分两批来到位于上海虹口区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开展参观考察活动,并于630日集中开展了讨论交流。

给大家感触最深的是这条在地图上难觅其踪的小街,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曾在这里聚首、呐喊、战斗。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公啡咖啡馆这些都是他们的战场。一个多世纪以来,多伦路及周边的几条马路,从一个侧面集中显现了了这个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

路边那些栩栩如生的街头铜像就是在向你描绘着当时文人的风采,那些故居遗址向你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多伦路正以它独特的文博景观和典雅的文化品味成为上海的旅游热点之一。具有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的牌楼上方,上海市老领导汪道涵亲笔题写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街名,让人迎面就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脚下,一条褐红色的呈几何型图案的弹阶路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婉蜒地把人们引向尘封许久的历史深处。

大家还注意到位于路口的孔公馆,是一座二层楼建筑,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它的外墙面缀满了细纹抽纱的阿拉伯纹案浮雕,门框、窗框均为修长的椭圆形,上部分为马蹄形拱卷,内缘裂成锯齿。进入大门是满堂生辉的彩色贴面的瓷砖和地砖。从扶梯到扶手一直到天花板,无一不是雕纹刻镂,精美绝伦,精致细腻。

多伦路上,造型简朴的黑色路灯灯柱相间而立,让人想起那已经消逝的久远年代。站在左联纪念馆向前望去,多伦路“L”型路径的拐角处,一座高18米的“夕拾钟楼”镶嵌着由机器人操纵报时装置的青铜时钟悠扬的钟声寓意中华优秀文化的亲和力向四方发散,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走过钟楼,名闻遐迩的基督教鸿德堂就在眼前,这座国内罕见的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作为基督教教堂的鸿德堂正面墙上,那稣受难的十字架历经沧桑,依然向人们发出无言的警示。鸿德堂和公啡咖啡馆以及风格迥异的优秀近代建筑一起,向人们展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中西合璧的文化魅力。

在专题会的发言交流中,全体党员从各自的角度出发,结合参观到的景点,有着各不相同的领悟。有的从设计原则上体会到多伦路的设计意图是以文化、旅游为主线,带动沿线相关商业的发展。在路面及环境整治、修缮原有人文景观的同时,创造新的城市开放空间,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的集旅游、文博、商业、休闲为一体的环境,赋予多伦路地区以新的城市活力。有的从历史意义上体会到它所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近代历史遗址群落,设计中充分发挥这一地区优势,利用沿线的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艺术馆,与步行系统中有机布置的一系列文化名人纪念小品(碑、雕塑、喷泉、亭、铺地)一起,道出“文化名人与您同行”的主题,继承和延续该地区特有的城市文脉。还有人觉得作为一条文化名人街,多伦路的开发与普通的商业街开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着重于文化与展示的功能。沿线的一系列名人故居、遗址、美术馆、博物馆,充分体现了多伦路的文化特点;而与之相辅的各类特色餐厅、民俗商店、咖啡馆、古玩店、书店、影剧院则为其增加了新的商业活力,使地区功能更为有机、丰富、多元和完整。更多的党员同志觉得多伦路的景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现代城市设计理念更加尊重人的便利和舒适。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设计中,从街道尺度、绿化的布置、开放空间的安排、小品的陈设、建筑的细部、直至地面的铺装,都意欲使购物、观光者体会到“步行者的天堂”这一概念,并充分提供通讯、纳凉、集会、休憩、公共卫生等服务设施,体现对人的细致关怀。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从一个半世纪前开埠时的沙船渔村,到20世纪30年代的十里洋场,多伦路及其周边地区从一个侧面集中透现出大上海的历史印记和海派文化缩影。

大家看到了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青睐,党员们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意识到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手所触摸、心所思虑的整体环境的美丑;文化是经济,它的产业所值,媒体、设计、建筑、音乐、电影、电子、广告、文学、体育、观光……早就是先进国家的经济大项;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它的理性、想象、创意、自我挑战、自我超越都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

通过参观,党员们更加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到这并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更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加以努力的。我们更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加大宣传,完善法制,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和思路,找到更多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

明利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大教材有限公司

联合党支部

2016630